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考研复习中所使用的一些总结记忆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歌诀法:
歌诀法适用于那些逻辑性差、难以理解,又需要较高记忆精准度的知识点,即所谓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例如《中诊》脉诊一章,浮主表、沉主里之类考生都能理解,但像动脉主疼痛、紧脉主食积之类就确实难以理解分析。
因此,对于此类知识点,应以记忆为主,尽量不要去牵强的理解,往往理解得越多,错得越多。
另外,这些知识点往往比较琐碎,不容易记得全面,这在多选题中是非常致命的。多选题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考生往往不是不会,而是不全会,一步走错终致满盘皆输。
为应对考试,对于此类知识点,笔者多采用歌诀法记忆。如脉诊一章,笔者以所主疾病为切入点将脉象作纵向总结,自编记忆歌诀:寒邪紧结迟与牢,食积滑紧涩促调,疼痛紧伏弦动代,痛惊动代两相昭,气滞血瘀涩结促,虚湿濡细缓记牢。 笔者之所以这样总结,是因为这类知识点及出题方式在历年真题中曾多次出现。
例如涉及“主食积脉象”这一知识点,1992-20、1993-20、2014-132等多次涉及,如果记得不够准确全面,确实很难把题目做对。
今年的第11题问“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笔者因为有歌诀作保障,头脑中很快反应出“疼痛紧伏弦动代”一句,就又快又准的把B项痛证选了出来。驱虫药一章中,每一味药各有其独特的驱虫特点,这一知识点考试多次涉及,笔者遂编歌诀:君苦蛔虫槟雷绦,南鹤仅使绦虫消。 即南瓜子、鹤草芽仅治绦虫(当然南瓜子亦治血吸虫,不过从未涉及,估计以后的出题机率也极小),其余药物蛔虫、蛲虫均治,使君子、苦楝皮尤善治蛔虫,槟榔、雷丸尤善治绦虫。
今年第130题“善驱蛔虫的药物有( )”,笔者根据歌诀直接选出A、B,排除C、D。
以下是笔者自编歌诀的一部分,供读者参考。
止血药相兼功效小结 :凉瘀茜草大小蓟,凉收侧柏紫珠榆,瘀收蒲黄血余齐;
安神药、平肝息风药相似功效小结 :决明代赭只平肝,朱琥珍珠把神安,磁石龙牡珍珠母,平肝安神功效全;
原方用法要求“去滓,再煎”的方剂 :去滓之后再煎煮,三泻三柴一旋覆;
手厥阴心包经重点穴位定位 :内关间使郄门取,二三五下是大陵。
当然,歌诀法应用最多的应该是在《中内》中,笔者把所有的证型、主方及部分加减方、症状、治法进行整理,编入歌诀中。虽然前期比较辛苦,但却使后期的复习变得轻松而高效。
另外,因为有歌诀作后盾,面对试题自然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
下面是我编写歌诀的三个小技巧:
1.要想编好歌诀,前期对知识点的分类总结很重要,这可以使你的歌诀更全面、更有条理。
2.歌诀短小精悍,因此要求编者对知识点有很好地精简、概括。 3.依据个人习惯,突出歌诀的实用性。所谓歌诀的实用性,是指当你面对试题时,能马上想到涉及相关知识点的歌诀,再通过歌诀信息选出正确选项。例如肺系病一章中,咳嗽、喘证、肺胀均有痰热郁肺证,若单纯以“痰热郁肺+主方”编写歌诀,即使你将歌诀背熟,做题时也容易混淆,难以正确对应。因此,应该把病名也编入其中,如“痰热咳嗽清金施”、“痰热郁喘桑白皮”、“痰热肺胀越桑皮” 。这样,在做相应的题目时,你能准确想到相应歌诀,选出正确选择。另外,通过研究历年真题,可以很好地了解考试形式及考试点,使歌诀的总结更有针对性。例如血证一章,有关各种出血的辨证分型曾多次考到,为易考点,笔者遂编歌诀:鼻衄肺胃肝气虚,齿衄胃火阴火析,咳血阴虚肝肺燥,吐血胃肝气虚溢,便血湿热气虚寒,紫斑血热阴气虚,尿血下热脾不统,肾虚火旺不固气。
二、分类法:
分类法适用于那些知识点零散繁杂,但有相似性可归类的知识点。先分割原知识点,再按其相似性分类总结成新的集合,分组记忆。例如补阳药一节,笔者按功效进行分类归纳,划分为四组,即
1.补肾阳+益精血:鹿茸、紫河车、肉苁蓉、锁阳
2.补肝肾+强筋骨: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淫羊藿、巴戟天、仙茅(祛寒湿)
3.温肾益肺,纳气平喘:蛤蚧、冬虫夏草、核桃仁
4.温肾固精缩尿: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菟丝子。而理气药一章,笔者则根据归经分为:脾胃经、肝经、肾经、其他四组。因为分类法整合了知识点的共性,因此能减轻工作量,节约时间。例如中药剂量这一易考知识点,量大而琐碎,笔者则根据药物剂量中所含“0”的数量进行分类,具体见图1:
笔者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从历年相关考题来看,你只要知道剂量的大体范围,就能把题目做对。例如今年第26题问“京大戟内服入煎剂的用量( )”。笔者虽想不出其具体用量,但记得它大概在上图“⑥无0组”,遂选出C项。
分类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在一个存在共性的集合中,可以进一步整理个体的特殊性,从而形成知识点的对比。例如化湿药一章,根据化(燥)湿、行气、温中把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砂仁、草果分为一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组:1.三效均有:豆蔻、草豆蔻、砂仁 2.肉豆蔻不能化湿 3.草果不能行气。在历年真题中,其共性多次考查,而涉及肉豆蔻、草果时,化湿、行气常作为干扰选项。通过研究历年真题,不难发现,干扰选项亦有规律可循。例如活血止痛药一节,每每涉及五灵脂、乳香、没药,常用行气做干扰选项,因为这一节药物除这三个以外,均有行气功效,若考生看书不够仔细,常易是非混淆,张冠李戴,出题人深谙此道,故常在此处下文章。
三、对比法:
对比既是一种记忆方法,也是命题人非常青睐的一种出题形式。下图2为笔者对比五味子和五倍子:
上文笔者提及,总结要突出实用性,即对做题的指导意义。上图既较全面地总结了相关知识点,又很好地适应了考试形式:
1.考五味子的功效,答“四收敛+四补益”。
2.考五倍子的功效,答“四收敛+二收敛、解毒消肿”。

3.考二者的相同功效,答“四收敛”。
4.考五味子具有而五倍子不具有的功效,答“四补益”。
5.考五味子具有而五倍子不具有的功效,答“二收敛、解毒消肿”。
如此进行总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既便于记忆,也便于应对考试,任出题人以何种形式出题,你都能从容不迫、轻松应对。
四、关键词对应法:
关键词法主要用于应对涉及病例、方剂的相关试题。病例、方剂所涉及的主症很多,完全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有助于解题的核心关键词。
例如2016-55以病例的形式考查银翘散、加味香苏散、桂苓甘露饮、新加香薷饮的鉴别。这几个方剂的主治很相似,易于混淆,但若能提炼出关键词,做题就容易很多了。笔者总结为“银翘散=风热表证、新加香薷饮=风热表证+湿、香薷散=风寒表证+湿、加味香苏散=风寒表证+气滞、桂苓甘露饮=暑热”。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清暑益气汤、生脉散均可见气阴两伤的相关症候,因此要想仔细区分,就必须提炼各方剂主症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笔者总结为:白虎加人参汤-气分四大症、竹叶石膏汤-气逆欲呕、清暑益气汤-体倦少气、生脉散-气阴两虚而无热象。关键词就像标签一样,指引我们做出正确选择。同为发热,“皮肤蒸热”多考虑泻白散,“夜热早凉”多为清营汤,“日晡潮热”多为阳明证类方,“憎寒壮热”则考虑败毒散或达原饮。同为内伤头痛,肝阳上亢致胀痛,气血亏虚致隐痛,肾精亏虚致空痛。
在总结关键词时,一定要使之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例如上文提到的治气阴两伤的方剂中,竹叶石膏汤的关键词应为“气逆欲呕”,而不应该是多汗、喜饮、脉虚数之类,因为这些症状在其他方剂中亦可见到,不具特殊性。当然,在做题时不可过分拘泥于关键词,点面结合,综合分析,方可提高正确率。
五、框架法:
有些知识点,侧重考查宏观整体结构,笔者多采用框架法应对。下图3为笔者用框架法对藏象一章中,肺生理机能的整理:
藏象一章的知识点是比较繁杂的,用框架法进行整理,可以提高知识点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理解和记忆。此外,知识点的宏观结构性,也常常是考试形式之一。
例如“2016-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尿时感觉异常的是:A.尿后余沥不尽 B.遗尿 C.小便失禁 D.癃闭”。如果你对问小便的整体结构不熟悉,就很容易出错。但如果用下图4框架把这一知识点的结构理清,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项了。
六、点面法:
考研中综的历年真题多有重复,或为原题重复,或为原题改变形式后重复,或为原题相关知识点重复。纵观历年真题,有些知识点几乎被“打入冷宫”,有些知识点却一直是出题人眼中的“香饽饽”。
基于如此,笔者常常以真题为“点”,再返回教材,复习与此真题相关的知识“面”,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即所谓的“点面法”。
例如“2013-77.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相距为5寸的腧穴是( )”。根据这种出题思路,接下来就应该把相距为5寸、3寸、2寸的腧穴一并整理出来,可能这次考相距5寸,下次就考相距3寸、2寸。
“2010-47.大建中汤的功用是:A.温中补虚,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C.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D.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答案为C项,但为什么用A、B、D做干扰选项呢?因为这三个选项是其他方剂的功用(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D.吴茱萸汤),考生在复习期间常常遇到,因此在做题的时候,每个选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混淆。出题人深谙此道,精心设置干扰选项,令无数考生尽折腰。因此,我们需要把其它选项对应的方剂也写出来,进行总结对比,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