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好”,并不是高就业率、多金、热门、行业前景、录取几率大……等这么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
现在很火很热的专业,两三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谁知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15秒就能让一个人成名,可以试算一下,两三年后是有多少个15秒?
在考研热的背景和高昂的考研成本下,之所以对专业选择这样无措,是因为过度关注外在的多变因素,而自己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我是什么?我要什么?我能做什么?考研能带给我什么?

因此,综合考虑性格、爱好兴趣、家庭情况、理想和愿望、成绩水平、想就业城市地区等诸多因素后,最适合你的才能算是“好”专业。
而考量这么多因素也是有次序、有重点的,让自己不成为炮灰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
性格+兴趣+优势→行业/职业定位→专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抓住可控因素。
可以看到,性格是要站C位的,然后是兴趣+优势,再根据现实条件和职业方向倒推出专业选择。现实中很多人本末倒置,要知道每一个专业都不是那么完美,而如此做出来的选择才是最有价值、最持久,并且最令你快乐和满足的。
每个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虽然随着成长会慢慢修炼自己,但是性格偏好是稳定不变的。 绝大部分人考研是为了一份好职业,而职业将相伴我们几十年,在未来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唯有更深入了解自己。
如果你内向,就不要逼自己去做推销的工作;如果你喜欢天马行空那就靠拢需要头脑风暴的工作;如果你逻辑思维好,但是不善处理情感问题,就不要为难自己去做护理或者心理咨询师;如果你喜欢自由不受拘束,就不要跑去跟财务会计抢饭碗;如果你天生渴望挑战和成就,就不要默默服从于家里安排的事业单位行政岗。
同时,专业并不等于职业,职业更不等于行业。 如语言类专业可能从事外贸、翻译、语言培训等,每一个岗位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如地质专业,你可能对地理很感兴趣,但是职业中出野外是常事,有些岗位一年365天,300天在出差,面朝黄土背朝天,左手罗盘右手矿锤,你还能接受吗?